【台北。遊記】台北市立美術館 ─ 銅板價門票逛一整天。在舒適展間陶冶藝術涵養

封面

Date:2022/10/1

文青老婆很喜歡去美術館
對靜態看展也不太排斥的我,今天就陪老婆來接受藝術的薰陶 XD
老實說北美館到現在好像只進去過一次,看什麼展也忘了
這次來才發現,門票竟然才 30 元
開館要 40 年了,環境卻還是很現代、簡約乾淨,完全感受不到歷史衰敗的痕跡
雨天來待一整天,或是無聊進來吹個冷氣,看看文青氣質妹子(X)
根本是台北市高 CP 值得必來景點阿阿阿!!

參觀資訊

位置&交通

美術館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電話:02-2595-7656

  • 搭乘捷運者,自捷運圓山站 1 號出口,步行穿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左轉行進至中山北路三段,即可抵達美術館,步行約 10 分鐘
  • 公車可搭 21、42、203、208、218、247、260、277、279、310、612、677、1717、2022、9006、紅2、內湖幹線、中山幹線等,至「台北市立美術館站」下車
  • 自行開車者,中山北路三段有臨時停車場(停車場登記證號:第2819號),但小型車只有 89 格,平日每小時 30元、例假日每小時 40元;鄰近其他停車場有花博、明倫社宅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

  • 週一休館
  • 週二~週五 & 週日:09:30 ~ 17:30
  • 週六:09:30 ~ 20:30

票價資訊

  • 普通票 30 元:一般民眾
  • 優待票 15 元:6 歲以上未滿 12 歲之兒童。12 歲以上學生(不含社區大學或學分班等短期進修)。持教育或文化機構義(志)工證者。
  • 台北市民票 15 元: 戶籍設置於臺北市之市民。
  • 團體票 21 元:團體人數達 20 人以上
  • 免費入場:未滿 6 歲之兒童。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伴者一人。持有低收入戶證明者。65 歲以上民眾或設籍台北市 55 歲以上未滿 65 歲之原住民長者。帶團參觀並持有交通部觀光局核發之導遊證者。持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美國博物館聯盟(AAM)、國際現代美術館與收藏協會(CIMAM)、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會員證或其他本館為該博物館學(協)會會員之會員證者。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含志工、義交、義警、義消及民防人員)台北市公私立各級學校或大專院校美術相關科系之校外教學或學術交流,申請預約並經核准者。台北市各區民眾組團十人以上,經由區公所請預約並經核准者。各級政府機關(構)或藝文相關團體舉辦美術相關活動,申請預約並經核准者。週六全日憑學生證免費參觀:本館「學習日」。開放時間 17:00 後停止售票,免費參觀。

觀展須知

  • 寵物、易燃或腐蝕性液體、尖銳器械等禁止入館,導盲犬不在此限。
  • 傘具請置於戶外傘架,短傘可收納於隨身包後入館。
  • 任何尺寸之雙肩背包或超過40x30x20公分之隨身物件,請至大廳服務中心寄物。
  • 氣味濃厚或未密封包裝之食物不可攜帶入館;植物(如花束、蔬果等)有夾蟲疑慮,須妥善包裝後辦理寄物,若當日未取回,本館將逕行銷毀。
  • 水壺請收納於隨身包後入場。展場內請勿飲水,如需飲水,請至館內飲水機旁之觀眾休憩區域。
  • 請遵循現場人員引導及標示說明參觀。
  • 展品禁止觸摸,互動式展品請依現場人員或標示之引導參與。
  • 為維護展場參觀品質及安全,館內請勿使用自拍設備。
  • 館內除有特殊聲明者外,開放非商業性拍照,不得使用閃光燈;為維護智慧財產權,請勿使用三腳架、手持穩定器等各式專業攝錄影器材。
  • 其他經本館判斷須寄物或離場之隨身物件,請依現場人員引導辦理。

館內大廳服務中心 & 免費寄物櫃 ↓

nEO_IMG_DSC_88250

美術館建築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1983/12/24 正式成立,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
館體占地20,422平方公尺,平面展示空間為11,741平方公尺
建築本體由臺灣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採取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
融合華人合院精神,以懸臂飛廊形式,將傳統建築斗拱之元素堆砌為「井」字形主體架構,寓意美術館為文化之泉源活水
大廳明亮開闊,挑高約 9 米,對應地上三層及地下一層的展示空間
一進來就能感受到遼闊無壓迫感的氣氛

nEO_IMG_DSC_88230


四周以玻璃帷幕採光,取代封閉牆面
中樞內庭承接自然光源,引入隨時間移轉的光影韻律
整體形塑為造型洗鍊、形式宏偉、量體輕盈、具文人氣韻、與庭園景觀相結合之建築
傍晚的時候,夕陽斜照進館內,在大廳映出橘黃暖光,與建物的灰白風格有著對比感

nEO_IMG_DSC_88220
nEO_IMG_DSC_88370

當期展覽分享

美術館一樓到三樓都有展間
根據當期展覽,燈光、佈景都不盡相同
這裡就分享我們當天看到的當期展覽,以及幾個覺得比較印象深刻的展品~

在夾縫中行走 (2022/9/8~2023/1/8)

行走的「行」除了步行,更有行事、行動的意義
人們藉著行走/行事/行動交織出城市與歷史文化的複雜紋理
我們常說「走入/走出歷史」、「走入/走出夢中」,行走涉及真實、虛幻與夢境
我們也常說「找路」或「尋道」,將日常的行走比喻為生活或人生目標的追尋
當人類(文明)遭受重擊,「行走」便成為行動的起式與療癒的行為
「夾縫」指涉的亦不只是步行的空間經驗,而也提示出人們總是行走於事物「之間」
暗示在事物「之間」的行動總是需要對策
「在夾縫中行走」作為當代生存境況的隱喻,邀集 1960 年代以降、橫跨數個世代台灣與國際藝術家
結合多元媒材的藝術作品,並加入研究的觀點,試圖將觀看與閱讀的經驗融合成一次「在夾縫中行走」的體驗
連結藝術與日常生活、作者與觀者、作品與空間的方式
讓展覽的觀看與閱讀聯通成一個週而復始的循環,寓意宇宙與事物生滅消長的輪迴

藝術就是這樣,常常看完簡介後覺得很抽象
大概要花點時間理解,並透過作品去感受吧 XD

一張平凡的公園長椅,上面放置兩頂相連的草帽
莫娜.哈同 《Cappello per due》2013 ↓

nEO_IMG_DSC_88260


作品名字很玄妙,而作品本身也很… 前衛
鄧堯鴻《你的身體是你的身體的足跡》2015 ↓

nEO_IMG_DSC_88290


遠遠的,就看到幾條鐵製水道
上面不斷有物體在划水前進,即使頂到底端了還是不停擺動
所謂的「行走」,不單單是我們人,機械生物也是(?)
彭弘智《遷移》1977 ↓

nEO_IMG_DSC_88330


這一堆扭曲、盤根錯節的管子,竟然是樂器?!
看後方電視的影片,展示這個作品如何被「演奏」
要穿上牆上的那個制服,兩位表演者對坐桌前
然後開始吹眼前的這些 PVC 水管
倪灝《結構研究I》2012 ↓

nEO_IMG_DSC_88340


hi!你好! ─ 蕭筑方個展(2022/8/20 ~ 2022/11/13)

以炭筆素描作為手稿,畫布作品來記錄生活中的奇想或情緒
像是單格漫畫般充滿戲劇性,有愉悅或煎熬,苦笑或自嘲
跳脫過去使用電腦軟體配置顏色及壓克力平塗的繪畫技巧
創作方式更貼近一種尋找模式,像是將繪畫過程拉長
在收斂和外放之間猶豫,使畫面多了些思考過程,也讓扁平的畫面出現更多律動的筆觸
「hi!你好!」作為展名,分成四個子題呈現
一個普通的招呼語,因情境或語境的改變,而產生不同的表達或感受
藝術家將藉由本展傳達個人的生命狀態,以及她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對我們來說,這幾個展間算是比較有親切感的
會想起學生時代,那些實在沒興趣的課堂上,隨手在測驗紙或是課本空白處的塗鴉

nEO_IMG_DSC_88450
nEO_IMG_DSC_88440
nEO_IMG_DSC_88470


痛苦與歡愉 ─ 曾慶強個展(2022/8/20 ~ 2022/11/13)

啟發來自成年生活的體會,日復一日的起伏
徘徊於希望與絕望之間,探討各式黑色幽默與不滿足的慾望
整體概念反應於存在主義,在接納生命的無常和無理後,才能欣然面對自我
創作題材相關身體、消費主義、貧富差距的批判
模糊身體與物件的界線,作品以感官對立邏輯
藉由放大親身經歷,演示出未完結的過去與未來的可能
探討個體政治、科技缺陷、創傷、情感痕跡

這個展間,你會看到很多「不滿足的慾望」
沒錯,可能會帶有那麼點害羞的畫面出現,像是…

nEO_IMG_DSC_88510
nEO_IMG_DSC_88520


比較不害羞的當然也有啦~ 下面這張,像是廢車場堆疊的汽車
《Scrap and Shine》2022 ↓

nEO_IMG_DSC_88490


接下來這個展間,沒看到畫面時,遠遠就聽到捶打聲
近看,是兩支拿著球棒的機器,朝一個裝滿衣服的沙包(?)擊打
發洩?! 打發麵團?! 還是…?
《Batting Average of a Dick》2022 ↓

nEO_IMG_DSC_88500


這個更妙了,機場提取行李的輸送帶
上面有兩個被緊緊綑綁的人?! 還是屍體?!!!
OMG被綑成這樣,活的了嗎…
《Somewhere Nowhere》2022 ↓

nEO_IMG_DSC_88530


複眼叢林 ─ 張徐展個展(2022/8/20 ~ 2022/11/13)

本次展出作品是從全世界共有的「民間故事」開始著手
並把民間故事的通則視為一種敘事容器
帶領觀眾從蒼蠅的眼睛,以複眼的視角,來回穿梭在各種相通的各國世界文本裡
討論文化的流動、身份、世界性與在地性等交互相通的寓意經驗與探索

展間是在幽暗的環境中,作品給我的感覺是黑夜中的森林
好像幾種動物正在森林的空地上,做著某種邪教儀式
像是要召換出什麼似的,帶著詭譎又神秘的元素
《熱帶複眼》動物故事系列,2021 ~ 2022 ↓

nEO_IMG_DSC_88560
nEO_IMG_DSC_88580
nEO_IMG_DSC_88590


崎(2022/9/17 ~ 2023/11/26)

這個展位在美術館最高的 3F,3C 迴廊
毫無疑問是我這次最喜歡的一個展區
知道作品全部是「紙材」,覺得太不可思議,搭配燈光,充滿著唯美夢幻感
像是進入雪季剛過的北國,兩邊道路都還是成堆雪牆
又像是進入石灰岩鐘乳石洞,奇形怪岩從兩旁突出
這麼特別的造景,當然也蠻適合拍個網美照啦 ><
!!全區作品皆為脆弱紙材,嚴禁觸摸、拉扯!!

nEO_IMG_DSC_88410


北美館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雙館聯名,並由 FENKO 鳳嬌催化室擔任策展單位
轉化 60 年造紙累積的精華,結合教育傳承精神,以自然材質為反應物、創意人為催化劑
發酵各種想法、物件與空間設計,針對北美館 3C 迴廊開放、流動的場域特性,進行現地創作
試圖在美術館簡潔平整的空間中,拆解「崎」而為「山、奇」的意識延伸
利用團隊擅長著墨的「紙」,重塑、再造
採用巨量手法,醞釀觀物視界,原本視作沉重變為輕盈,薄柔的卻具張力
挑戰「紙」的是與否,於平行見解中促成交集,撐開未知的五感體驗,重新「閱讀」它

nEO_IMG_DSC_88430


紙材跨界自然與人造物之間,當媒材催化與加工介入
衍生非均質(heterogeneous)的專業創作語彙,染,揉,撕,摺,塑,畫,裱,曬,壓
多層次的堆疊,邏輯與非邏輯的再造,創造質地與質地間的結合
紙與異材質建構的空間,因紙的大面積形塑,讓空氣與風穿透流動
也因光源注入非均質排列的纖維空隙,令當下的體驗瞬息萬變
進入全然藉由「紙」打造的場域,潛入未知的崎嶇道路
透過「紙」引、或者丟掉「紙」引,穿越,置身其中
彼所見廣闊岩層、色彩流轉與質地變化,留意有形與無形的感知
往返物理與心理空間的移動和互動之間,揉稔空間界線
在升起與消融的變化之中,獲得安定與理解
最終,轉為寂靜,僅僅剩下,雙眼凝望,共感山中奇事

nEO_IMG_IMG_61010


總結來說,北美館 30 元門票,可以逛的物超所值
看不看得懂作品是一回事
從作品感受作者的內心感受、想法
或者產生一套你自己的理解,這就是藝術(?)
環境真的很優,即使是個藝術門外漢
也可以來感受一下現代藝術的魔力吧!

看完這篇想說些什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