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遊記】剝皮寮歷史街區 ─ 細品台北老城區風華。清日民三代風格/走訪北市懷舊角落

剝皮寮歷史街區

Date:2023/1/29

想在繁華喧鬧的台北市,找個停留在單純古樸年代的角落
那就往台北市的西側,最早形成聚落的大稻埕、萬華、艋舺一帶就對了
今天走訪一個總是令我想到剝皮辣椒,卻跟它沒什麼關係的歷史街區 ─ 剝皮寮
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1763 年時就有「北皮藔街」的名稱出現在當年的艋舺地契中
另有別稱「福皮藔街」、「福地藔街」或「剝皮寮街」(今日康定路 173 巷)
有街名表示已有相當規模的店屋型態在此聚集
1895 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將原地名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1922 年廢街庄為町,剝皮寮一帶再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同時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開闢了廣州街、昆明街與康定路
舊有剝皮寮街地位大減,從清治的主要街道變成了一條小巷弄而已
2003 年,「剝皮寮歷史街區」開始修復工程,2009 年竣工
街區保留了清治、日治時期建築風格,讓人們可前來體會台北舊城區的懷舊古風
現在的剝皮寮街(康定路 173 巷) ↓

DSC_03280

DSC_03300

剝皮寮歷史街區基本資訊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 173 巷
電話:02 2302 3199
服務時間:街區 9:00 ~ 21:00
官網:剝皮寮歷史街區
門票:免費參觀
特殊規定:

  • 街區全面禁菸
  • 寵物請勿落地,導盲犬不在此限
  • 禁止推乘機車、腳踏車及使用滑板、滑板車等行為

交通方式:

  • 捷運龍山寺站 3 號出口,出站後沿康定路步行約 3 分鐘
  • 搭乘公車 201、205、229、231、234、242、264、38、601、62、624、628、658、701、702、703、705、9、藍 29、49、527 於「龍山寺(康定)站」下車,步行 1 分鐘可抵
  • 自行開車可停艋舺公園地下停車場(西園路1段145號地下,龍山寺前方),步行約 8 分鐘;或家樂福桂林店停車場(桂林路1號),步行約 8 分鐘

漫遊歷史街區

今天走的區域大致如下圖,先有個大概的地理位置概念
往下看就比較知道在說哪裡噢!

地圖


剝皮寮街區以廣州街、康定路 173 巷所圍區域為精華區
傳統街屋最遠到廣州街與昆明街口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都有 ↓

DSC_03550

剝皮寮名稱由來

這個總是讓我想到剝皮辣椒的地名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說法

「剝樹皮」一說

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的調查
艋舺曾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
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有木材的紀錄,產自中國的福州杉也曾經海運由福建運至艋舺
這些進出口的木材利用獸力運至北皮藔街剝皮
但此說法目前爭議極大,首先北皮藔街並無「剝皮產業」的記載
再來是北皮藔空間有限,以剝皮工作來說實施困難
另外是用獸力拖運的說法似乎也有待考證

「剝獸皮」一說

這說法與台北的「製革業」有關
用動物皮製作手皮箱、鼓面、硬枕等
在《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記載台北自清代時開始製革工業
文中記載:「北皮寮(藔)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因此有此說法
然而,附近的水塘是否就是剝皮的清洗池仍存疑
目前也無法直接證實這裡曾有剝獸皮的行業,此說法亦仍待考證

發音似「北皮」

此說似乎是目前相對具說服力的
以日文發音來說,清治古地名「福皮藔」的日文念為「ふくひりょう」
日治地名「北皮藔」則是「ほくひりょう
其中福(fuku )與北(hoku)發音相近,因而推論「北皮藔」的名稱就是源於「福皮藔」臺語念法轉為日文漢字
而「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北皮藔」的臺語發音
簡言之,就是台語 → 日語 → 台語,最後變「剝皮」,但跟剝皮一點關係都沒有
就像太陽餅沒有太陽一樣

DSC_03100

土炭市

從龍山寺沿康定路往北走,來到康定路與廣州街口
這邊就是剝皮寮歷史街區所在了
街口這一帶的路段,在清治時是煤炭、木炭買賣集散地
當地人把這裡稱為「土炭市
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計畫使得店家一一搬走
加上瓦斯爐的出現取代了木炭、煤炭,「土炭市」也就消失了
康定路與廣州街口現況,曾經的「土炭市」 ↓

DSC_03040


兩條路交叉口的街屋內,現為社團法人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常態性展示與介紹剝皮寮的歷史,時不時有展覽
像今天是展示萬華地區在 1950 年代前後的布疋、服飾產業發展

DSC_03110

DSC_03140

廣州街店面

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拓寬廣洲街變成主要道路
平行於廣州街的剝皮寮街(康定街 173 巷)左側店家因應改變
紛紛把店家的主要入口改到廣州街上
原本面向剝皮寮街的大門反而變成後門,原本的主街變成後巷
為了做生意,廣州街側的大門多採用一片片的木板
目的是方便商家利用可靈活裝卸的木門板,作為桌子、商品陳列架等吸引客人
廣州街騎樓 ↓

DSC_03090

DSC_03080

DSC_03490


漫步廣州街的騎樓下,沿路上除了看到紅磚材料建造的柱子外
還可以看到一些青綠色或青灰色系被稱為「國防色」的柱子
這是日治時期所留下,因當時戰事頻繁,總督府推廣使用這種防空保護色
下圖左,廣州街上的「國防色」柱子 ↓

DSC_03570

改建牌樓厝 – 康定路 173 巷 1 號

繼續沿康定路往剝皮寮街(173 巷)前進
準備進入清治時期當地最熱鬧的「主街」
主街入口就是一棟經改建後的牌樓厝,也就是擁有英式古典風的磚造外觀
但同時保留傳統騎樓設計的街屋
一樓是以洗石子方式做成的四根圓形柱子,上面搭建出三個拱圈,而二樓以上是紅磚立面
在面對這棟房子的左側,用磨石子方式做成的樓梯通往二樓
從那時就有把一樓當商店、二樓當住家的做法
所以會在建築外面另做一個可直接通往二樓的樓梯,這樣就可以區分樓上樓下的生活空間

DSC_03220


173 巷內的騎樓與廣州街或康定街的騎樓很不一樣
你會發現 173 巷內的騎樓相對窄小很多,寬度頂多容納一人通行
因為這條主街建築多是清治時留下的,當時清政府並沒有規範騎樓尺寸或強迫設置

DSC_03200

IMG_78820


清治時期的騎樓有一個重要的功能 ─ 抗震
因為當時街屋是多以石灰來砌磚牆,比較不能抵抗地震的剪力
所以需用俗稱「火庫起」的疊澀磚加上壽樑的輔助結構,緊密地將連貫的騎樓結合在一起,增強抗震力

DSC_03580


173 巷 1 號的改建牌樓厝與 169 號的「永興亭」牌樓厝間有一塊有屋簷的空地
看起來是永興亭的後院
角落放著像是用芒草製作的雞毛撢子(?),不過大很多
具體用途未知,拿著好像可以開始作法 XD

DSC_03650

IMG_78880

秀英茶室 – 康定路 173 巷 5 號

緊鄰改建牌樓厝的,是門牌 5 號的秀英茶室
最初老闆賣麵茶、花生湯,因為生意不好就改為經營茶室
原本店名叫做美香茶室,後來改用女兒林秀英的名字稱秀英茶室
茶室自日治時期一路經營至 1999 年剝皮寮拆遷,超過一甲子的歷史
早期環境相當簡陋,店面對外的空間用來做生意,後面則是居住空間
客人多是附近市場的小販或三輪車伕,是當時萬華地區中下階層居民最受歡迎的聚會場所
已搬遷的秀英茶室門口 ↓

IMG_78680

威靈壇 – 康定路 173 巷 7 號

茶室旁,是附近一座非常知名的道壇 ─ 威廉壇,被大家稱為「師公貴」
從日治時代到現在已經五代
從第二代高抱開始,就已頗有名望,不少道士出自威靈壇門下
到了第三代高懋貴,被大眾叫做師公貴,法力高深、聲名遠播
所以「師公貴」之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下圖左,第一間即威靈壇早期所在地 ↓

DSC_03620


威靈壇最有名的就是幫小孩收驚
另外驅邪避凶、補運改運、招財等也都挺拿手
1999 年隨剝皮寮拆遷,威靈壇已搬到廣州街 98 號 2 樓
威靈壇旁欣賞剝皮寮街的夜色 ↓

IMG_78850

威靈壇對面的空地,布置著名為「城光」的裝置藝術,長方形白底彩繪布幔隨風飄搖 ↓

DSC_03240

最高的房子 – 廣州街 151 號

在空地旁,門牌為廣州街 151 號的街屋
便是因日治時「市區改正」計畫而將商店大門移往另一側廣州街的代表建築
它一間三層樓高的水泥建築,是剝皮寮街裡最高的房子
改建於民國初年,以 RC 鋼筋混凝土為建材建造的洋樓

DSC_03330

廣州街側的大門 ↓

DSC_03290

147、149、151 號的一樓相連,目前可提供場地租借辦展覽 ↓

DSC_03310

日祥旅社 – 康定路 173 巷 17 號

這裡是一間古早的旅社遺跡 ─ 日祥旅社,它是剝皮寮地區的「販仔間」
「販仔間」是指住宿費用便宜,供往來經商的小販住宿和休息的地方
因為這裡鄰近萬華車站,所以吸引了早期來自各地中下階層的人們前來投宿

DSC_03350


裡面房間相當窄小簡陋,且大多沒有窗戶
右邊單號房有廁所,空間稍大;左邊則是沒有廁所的雙號,只有大概一塊塌塌米大小
很難想像這空間竟然是旅館房間… 基本上跟牢房沒什麼兩樣…

DSC_03360

老旅社 17 號與隔壁 21 號間的空地,一根以「剝」為主題的裝置藝術 ↓

DSC_03390

裝置藝術旁,可見緊鄰 21 號街屋的傳統灶腳,要生柴火燒飯的 ↓

DSC_03400

民華印刷所 – 康定路 173 巷 31 號

短短的剝皮寮街,走個 5 分鐘就即將抵達巷尾,出去就連通道到廣州街
後段的街屋,我們著重參觀了曾經是民華印刷所的街屋

DSC_03410


這棟街屋是清治時期典形的狹長式住商混合建築
兩戶共用一個牆壁,通常面主街側為店舖、街屋後側為住家
內部以木結構分出一、二樓的空間層次
一部分牆面已經過粉刷,梁柱部份則保留紅磚原始結構
讓人們感受同個街屋中來自不同時代的修繕風格

DSC_03460


曾經是印刷所,現在就常態性介紹當年印刷業的歷史
另外,1986 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亦曾在這棟建築內取景

DSC_03440

印刷廠後側為住家部分,住、商兩個場所之間,通常會有個小天井空間 ↓

DSC_03470

消防池廣場

剝皮寮街與廣州街口間有一塊空地
二戰期間,日治政府曾徵收此地,用作消防水池
此區的地面有大小不一的紅色磚塊,其上刻有 S 或 TR,代表著出產商代號
S 是指英國商人所設立的「撒木耳煉瓦會社」,它出品的磚就叫 S 磚(英國磚)
TR 則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製的磚

DSC_03480


接近傍晚後,人潮漸稀
華燈初上,剝皮寮街騎樓掛著紅燈籠,蠻有古早街道的氣氛
享受古樸寧靜的台北市老城區,或許就是這時候最有味道!

DSC_03600

在〈【台北。遊記】剝皮寮歷史街區 ─ 細品台北老城區風華。清日民三代風格/走訪北市懷舊角落〉中有 2 則留言

  1. 這裡很適合拍民初的劇耶~~~
    超愛很有fu的地方~~~~~~~
    呼呼奔向噗噗好可愛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也太幸運了吧哈哈哈哈哈!

看完這篇想說些什麼

Scroll to Top